今天你拖延了嗎?
是不是還想多睡“一分鐘”
是不是還想多玩手機“一小會兒”
是不是還想着先坐會再行動,
是不是還想着等明天再努力,
……
或許這些狀态都是你認為的“拖延症”,
不過呢!拖延現象和拖延症可不是一個概念喔!
拖延是普遍存在的行為、心理想象。
調查顯示大約70%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,50%的人認為自己總是拖延。
但真正意義上的拖延症有到底是什麼樣的呢?
那就先看看它是被如何定義的吧!
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,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,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。
看完你是不是對它有了新的認識!拖延症是自我無法調控且有害的。
也許你也存在拖延現象,但它還是處于自己可控範圍内。
誘發拖延症的原因:
1、與自身相關,如個人的性格特點、完美傾向或對自己要求較高,自我價值感的追求高,會減少對完成事情的動力;
2、與環境因素有關,因現代生活節奏較快,壓力較大,當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無法承受時,會以一種消極怠工的方式來解決,形成惡性循環。
嚴重的拖延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,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、負罪感,長期拖延會導緻工作量增加,而導緻壓力加大,不斷的自我否認、貶低,并增加患焦慮症、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。
一旦出現這種情況,就一定要重視了喔。
當然一般的拖延現象雖然危害不會如此之大,但久而久之可能成為一種習慣,同時也降低了我們的工作、學習的效率。
所以對于你要做或即将做的事:
不要再繼續拖延,
不要把希望丢給明天,
把握現在,手握成功。
勇敢的成為把握時間的主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