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讓你的生活,毀在了“不耐煩”上
發布時間:2019-11-14 責任編輯: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學工辦 來源: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學工辦
前些日子,翻看豐子恺的散文集。很喜歡《山中避雨》那篇,裡頭提到:豐先生和友伴們到西湖漫步,天忽下雨,各自倉皇奔走。最初因遊山遇雨,衆人皆不耐煩。他倒好,竟被“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感興,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”。遂借了把胡琴,信手而彈。許是被他打動,身旁兩姑娘也歡喜起來,吟起了小曲,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——就這樣,他和着她們拉,村裡的青年跟着齊唱,一時把這苦雨荒山襯出暖色。初讀此事,心頭是有餘味的。現代人什麼都攥得太緊,怕費事,怕耽誤。一分一秒一厘,不再因細微瑣事而駐足,不再因陰晴雨雪而心動。豐先生倒是通透,對天氣,沒有喜好憎惡之别。對意外,沒有求全責備之感。他見到沒有嘗過的食物,定要去嘗一嘗;遇上沒聽說的逸事,都會側着耳細細聽;就連籬笆外探出爪子的花貓,也要弓着身去逗一逗。正是這份對世事的耐心,才能在細粒微毫間,與美成知己。
大二那年暑假,給心儀的公司投遞簡曆。去面試時,我看到招聘要求中的“能堅持” 、“有耐心”,還會暗自發笑。總以為優質能力和光鮮履曆,才是唯一敲門磚。反窺現在,這三個字,竟成為最缺失的存在。平日裡,沒耐心吃早飯;沒耐心做筆記;沒耐心戒手機;沒耐心去健身房鍛煉;沒耐心傾聽别人的訴求;沒耐心把技能學深學透。更可怕的是,這種不耐煩,除了存在日常瑣事中,還會波及身邊之人。有多少次,和爸媽通話。但凡問工作、問婚戀、問規劃,聊天不過三兩句,就會忍不住挂斷,各自沉默或冷戰;偶爾回家,給他們買些電子産品。本想坐下來好好教,又嫌他們聽不懂,幹脆丢本說明書。細想來,我們對待父母,恰恰是最沒有耐心的。
因為缺少共情能力——急切希望自己的認識被快速接受,希望他人按着自己的思路來行事。因為身後和眼前有擺不平的麻煩,說不出的糾結,和沒來由的心慌。我們一刻也不停,忙着賺錢,忙着戀愛,忙着升職。每一步都在奔波,每一天都不像生活。
很難否認,有太多困局的存在,是因為不耐煩。那些對“速成”的迫切欲望,消泯的是本應珍惜的個體思考和追問。讀中文系時,每臨期末,我都會陷入焦灼期。從現代漢語到當代文論,從古代文學史再到西方作品選,背着背着難免煩亂。當時有位學長說,其實也沒那麼難的。别光想着「我要把書本背到第200頁」,試着簡化你的步驟,放慢你的動作。慢到你成為旁觀者,感受每段話的聲音、畫面,把它們一個字、一段話、一篇意境地印到心底。直到現在做自媒體,這句話依然牢記。所謂心浮氣躁,心浮是因,氣躁是果。本質在于“太過心急”和“不夠專注”。哪怕工作很繁瑣,狀态很窘迫。哪怕有寫不完的稿子,改不完的文案,回不完的消息。解決方法其實挺簡單,沉下心,一件件來。就像年少時和朋友們在屋後嬉鬧,不知不覺天黑日暮。當你沉浸于心流體驗,耐得住一次隻寫一個字的重複。便會忘了時間,也忘了焦灼。
電影《白日夢想家》裡,有幾幀很詩意的畫面:攝影師尚恩,從千裡外趕赴深谷,在山中隐藏多日,隻為拍攝罕見的雪豹。當雪豹突然現身時,尚恩沒有急着按下快門,而是屏住呼吸,靜默着觀察着山中的精靈。“如果我喜歡一個時刻,我不想讓相機讓我分心,我隻想沉浸在那個時刻。”微不足道的消逝,變成溜走的時間。這種感覺令人着迷。若你傾心于此——會覺得一切是有頻率的,是有聲色的,是立體而生動的。再次不耐煩時,試試吧,關掉手機,合上電腦。最起碼,你可以把屋子收拾清爽,把手頭事情妥帖完善,抽空去做頓好飯,攢點錢去走走看看。耐心對待自己的困窘和不甘,耐心感知身邊的善意、溫存和美好,才是進階的必需品。專注于此時,沉浸于此事,也就擺脫了那些困縛你的煩擾。像是停在路邊的蝴蝶,長不出葉子的橘樹,要過夜才更入味的咖喱,破洞卻能擋風的雨傘。生活是個循環,你會為它打結,也會把它解開。不如對它耐心點,好嗎?
作者:小燈泡兒
來源:大櫻桃與小燈泡(ID:iamcherry20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