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常常「想做卻做不好」?

發布時間:2019-06-24 責任編輯:admin 

做好一件事情,其實隻需要兩點:

 

一個是真的想做,另一個是能專心做。

 

乍一看上去,像正确的廢話,但仔細想想又會覺得哪裡不對:有些事即使我想做也專心去做了,可還是做不到啊?

 

先别急,這兩句話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,且看下文分解。

 

  • |真的想做

     

    我們想做一件事的動機可能有很多種,比如:

     

    滿足别人(如父母)的期待;
    想/不想與衆不同;
    不做難受;擔心被人批判或看不起;
    讓之前否定過自己的人啪啪打臉
    等等……

     

    這些驅動力可以被大緻分為四個象限,橫縱軸分别是:内在外在,正向負向。組合起來就是下圖的四種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如果做一件事的驅動力足夠強,那麼很可能我們會為了它牟足了勁頭。可是多強才是足夠強呢?

     

  • 真有什麼事「非做不可」嗎?

     

   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時刻:比如看到身材超棒的人的照片,十分羨慕,心中一股熱血在翻騰,恨不得立刻奔向健身房苦練個三小時。

    可好不容易克服了懶惰,終于去運動了之後,肌肉的酸痛、身體的疲憊讓我們瞬間忘記之前的熱血,隻想找一張舒服的床癱倒過去。

    更可怕的是,如果運動一段時間依然沒有看到效果,不僅會懷疑自己的能力,還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動機:我真的那麼想要好身材嗎?好像也不是非要不可;外表哪有那麼重要;我隻是太身材焦慮了吧;有這個時間也可以去做其他事情來提升自己啊……

    本來以為自己是「真的想要好身材」,就像想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品德那樣,但是當發現這件事比想象中困難得多的時候,就變得不那麼想要了。

     

   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,淺嘗之後沒有看到顯著的回報,就去說服自己「其實沒那麼想要」,結果當然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。

 

如果從純理性的角度思考,世間極少有事是非做不可的,甚至連為什麼要活着,大家都說不太清楚。

 

幾乎所有事,隻要想找不必須做的理由,就會找得到。

 

「真想做」,是需要一些沒什麼道理的執念的。

為什麼經常發現「其實也沒那麼想要」?

這裡要再說回四種驅動力:

  • 如果依靠外在驅動,那麼能否獲得理想的外部反饋是不穩定的

    比如我們取得了進步也未必獲得誇獎,也可能是吹毛求疵的挑錯;做得不好也未必就會得到責備,也可能是大家的關注和安慰;甚至向别人誇耀自己的成就,比埋頭苦幹會迎來更多贊許。

    那還何苦要追求做這件事的結果?

  • 如果是依靠内在負向驅動力,不管是自責還是焦慮恐懼等,都是十分不舒服的,會讓我們想逃離

    那麼相比于通過做成這件事來緩解焦慮,告訴自己「我其實不想要」可以更快速且簡單地驅除負面情緒,那何樂而不為呢?

相比之下,受内在正向驅動而做一件事,更不容易以上述方式來投機取巧。簡單說就是:我選擇,我樂意。

就像《月亮與六便士》這本書裡讓我動容的一個瞬間:

「你為什麼認為你有繪畫的天賦呢?」

他沒有馬上回答。他的目光落在過往的人流上,但我認為他什麼也沒看到。他的回答算不上回答。

「我必須畫畫。」

    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,也更容易能專心做。

|能專心做

專心是專注在「做這件事情」本身,以及做事的過程上。

如今在電子産品幹擾下,專注是一種寶貴又稀缺的體驗。「能」專心做是一種能力,是一種比聽起來要困難得多的能力。

好在專注的能力是可以遷移的,比如可以通過冥想正念等方式刻意練習

但即便如此,看到進步也是個長期的過程。

最近對這個公式深有體會:

 

能力=潛力-内心幹擾

 

如果我們能在内心幹擾較小的情況下專心做事,甚至達到一種心流的體驗,那麼潛力也會更順暢地得到發揮。

 

很多時候,我們做不成一件事,并不是能力不行,而是心力不夠。

 

可是内心幹擾仿佛總和我們形影不離。比如上面所說的負向内在驅動力,如自責、焦慮、恐懼等,它們既可以是驅動,又可以是損耗。我們在這種力量的拉扯下,到底是前進還是後退,就要看正反兩方「拔河」的結果了。

不管怎樣,我們即使白白消耗很多力量,産出也可能微乎其微。

一邊驅動一邊損耗的感覺,好比用一個漏了的吸管喝水:即使用好大力氣去吸,也隻能喝到一點水,大部分的力氣都在對付吸管上的洞。

我覺得常見的内心幹擾有這幾種:自我評價,幻想完美,太急于得到結果。

 

1.自我評價:

 

我們在做事時,腦海裡時常伴随着各種自我評價。

比如我在寫文章的時候,經常一邊寫一邊不自覺地想:這句話寫得太差了!我怎麼就寫不明白呢?這是不是都是廢話啊?跑題了吧…

這時,我這根吸管就開始漏了。

自責、焦慮、煩躁、挫敗等等感受通通湧上心頭,充斥着我的腦海。

這種情況下,談何專心?

另外,并不是隻有負面評價才會讓自己勞神,正面評價一樣讓我們遠離專心。追逐正面評價,與逃離負面評價,本質上也是一樣的。

 

2. 幻想完美

怎樣能算「做好」?

我其實覺得很難界定。從外界比較來看,肯定不是做到世界頂尖才算做好,但至少可以在某一領域超越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大部分人。

有人會覺得,我不管怎麼做都得不到理想結果,這背後也可能是:夢想達到完美,或者說幻想達到完美。比如我雖然最近也一直在寫東西,但是很久沒有在公衆号發文章了,也是受此阻礙。

并不是說追求卓越是不可取的,隻是很多人标榜自己「追求完美」,但是實際上心裡并不清楚怎樣才是完美。以為自己是高标準,實際上是沒标準:

不管怎樣做,永遠達不到心目中的理想,因為這個理想是虛無缥缈的。

 

3. 太急于得到結果

 

頗有諷刺意味的是,對于結果太渴望反而可能讓結果遠離我們

做好一件事的理想狀态,是專注當下并全情投入。如果心中總有一部分飄到未來的結果,那對于當下的專注定會被削弱。

「太着急」會成為前行的巨大阻礙

不管是太想盡快得到結果,或者太想盡快知道是否可以得到結果,焦慮、擔憂、緊張、害怕、煩躁、生氣就排列組合着花式出現了。他們手拉着手擋在面前,反而把我們和「結果」隔開。這些情緒讓我們内耗,還沒走幾步,就已經沒有力氣了。

再者,太想得到結果的另一面也可能是太害怕失敗。

規避失敗的辦法千百種,最簡單的一種是:不做就不會失敗。「完美主義」成了很多人一事無成的借口。

此外,眼中隻盯着「結果」這個小小的點也會讓我們的視野變得狹窄。

就好像剛學開車的時候,如果很緊張的盯着前方害怕出現危險,反而看不見兩邊的路況。本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,可如果眼中隻能看到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路,那麼很可能既找不到這條路,又看不到其他無數都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路。

 

作者簡介:暖眼旁觀者(ID:Nuanyan_psychology) ,在學習心理學的佛系90後。覺察自己,旁觀世界。

版權所有: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(股份)有限公司-Official website      地址: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洪山路98号